以策谋远、以改促成:杨在明管理的7个“锦囊”
律所运营战略很难会有想象的那么好。需要经过团队、财务、品效、市场的综合检验,精准来说,是时间的检验。北京在明律师事务所(以下简称在明律所)主任杨在明认为,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,只有先做到登高望远、观澜瀚海,再以此视角设立相应的规则,才能让专业化的律师事务所坚持发展下去,使之成为铁打的营盘。
今年还剩最后几个秋日。法律服务市场的萎缩和竞争都在持续加剧,一如首东国际大厦AB座办公楼内外的温度,冷热分明。律新社创始人兼CEO王凤梅一行莅临在明律所,与杨在明共展开了一场关于律师行业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深度对话。
在这场聚焦律所战略和企业增效的对话中,王凤梅从杨在明的回答中共提炼出了7个关键“锦囊”。尽管眼下依然挑战重重,但双方都觉得,如今很多的习以为常,在创所之初都无法想象。这些过去的经历和对未来的考量,听起来总是颇有力量。这或许是因为,杨在明立足于真需求,抓住了真问题。
《管理之道的7个锦囊》
锦囊一
以数字化驱动降本增效
品牌在市场中的呈现只是一种表象,其本质还是律所对服务战略的体现。当以往网推的红利已经不足以满足现在的市场,以数字化驱动降本增效是必然的途径。降本,即更加贴近我们的客户,直接见面速度更快、成本更低;增效,就是在现有的法律产品上转型升级。眼下萧条的阶段,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时代。
锦囊二
问题不是“问题”,产业迁移即“机会”
我国的城镇化是诸多因素叠加综合的发展结果,30多个省市发展极不平衡。在出口、消费和投资的三驾马车中,消费始终是城镇化发展的一大短板。作为世界的超大经济体,我国的产业大转移意味着产业大升级。将为行政律师带来“泼天的富贵”。所谓城镇化减缓的“问题”从不是“问题”,而是“机会”。
锦囊三
以“行政法+”开拓“蓝海中的蓝海”
行政类法律服务与民商法拥有相通的底层逻辑,且在受理费用和举证责任方面拥有更为突出的杠杆效应。金融、税务、海关、航空……民商法有多少门类,行政法就有多少,这就是“行政法+”。从整个国家战略来讲,这是法律服务市场中“蓝海中的蓝海”。谁来开发?唯有我们。
锦囊四
聚平台之力“为被拆迁人维权”
“只为被拆迁人维权”的理念听起来简单,然而仅靠单调的slogan不可能承载起撬动整个行政法的力量,平台的隐性赋能才是关键。随着大型案件、超大型案件的出现,未来将以项目小组的方式来匹配评估、鉴定等各类资源,发挥平台边际效应,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锦囊五
专注做好一件事,“其他的也都将属于你”
深耕业务就像打井,不管碰到啥都往下打,反正不能离开这口井,这就是一种专注。但在打井前,只要预判断有70%的成功率以上,就可以去做这件事,这是一个相对于平台而非个体的概率问题。当你能拿出一件特别突出、特别核心的产品,其他的所有都将是你的。
锦囊六
专业立身
外界总以为行政法律师专业壁垒不高,实则完全相反,其难度甚至远超民商法律师。其他人员耕耘专业需要“宽度10000米、深度1米”,而行政律师必须奉行“宽度1米、深度10000米”。只有专业立身,把法律法规研究深透,提高沟通能力和把握平衡的能力,才能守好我们的行业护城河。
锦囊七
做拥有企业家思维的管理者
我们这一行一直被叫作“律师行业”而非“法律产业”,因为律所管理者普遍缺乏企业家的思维。倘若有人能够整合行业资源,在律师行业缔造如京东、小米这样的组织,将是对中国法律界的巨大贡献。
建立更大的、符合市场规则的平台,通过大量的优质案源来吸引大批的优质律师,对各行政法律服务的资源进行新的整合,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。